本章尚未读完,请击一页继续阅读---->>>
一边是不计日夜、不顾规矩、疯狂地享受活着,一边是堆金积玉、雕龙画凤、周密地谋划着死去。
所以“当皇帝”这个事,对其他人来说,可能有一百一千不同的意味和抱负。但对于刘贺而言,它只意味着一从来没预料到的好:一全天独一份的活法——以及全天独一份的葬礼。
一边是新生儿,一边是间;
那其实也是在刘贺懵懵懂懂称了王以后,了很时间,才慢慢意识到的。这里的官外臣,包括外戚,都把父亲——现在叫昌邑哀王——当傻,他临末时搜刮制作了那么多宝,本没几件真的被殉葬了王墓里!那毕竟都是金灿灿的钱财啊,旧王昏聩早夭,新王少不更事,不正是手的好时机?倒是那些制滥造的、被指明了不要的,把墓室填得满满当当。
他们想着昌邑王当年才几岁,又看得不仔细,哪里记得那么清楚,有时候便谈起其中一两件珍品,有时甚至公开摆在堂上,只当是朝廷赏赐。可刘贺偏偏记得:那些形制,那些雕,那些纹饰,那就是关于他父亲的所有东西。
甚至说,我们不应该就这么答应启程,而是要着人写一篇华
大将军昨晚送来的玺书,意思并不是让我们发,而是要准备……
那大汉皇室毕竟是天之骄,赤帝血脉。生前死后,都是与上天相呼应的。活着的时候要万千邑供养着,死后也要锦衣玉,当个快活神仙。所以从继位当天开始,不是皇帝,还是公侯伯男,都得开始修墓;堂堂墓室修好之后,诸般明也断然不能虎。
他们就像豺狼野狗一样,将一位王的后,分殆尽!
刘贺只要不再重蹈他父亲的覆辙——
有时候,刘贺觉得自己从来就不认识刘髆这个人;
玺书容的首要意义,应该是治丧,所以我应该沉重哀悼、动辄痛哭、缟衣、素,以彰孝……
再回到发当日。
那时的刘贺,正是需要父亲陪伴的年纪,而刘髆前,也只有这么两件大事:一边是叫着嚷着节似生的新生儿;一边是陪着自己百代千秋投胎转世的间。而刘髆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。所以在那段时间里,刘髆的病榻前,像皇家工坊似的,摆满了金银珠玉,满堂宝气,连人脚的位置都没有。两首官太监恭谨站着,日日夜夜,捕捉他在迷糊间蹦的丝缕灵,比如:用哪件不用哪件明,哪件放西首,哪件放东室,再造一批什么东西……
可那又有什么用呢?
有什么关系呢?
可刘髆毕竟年轻,早年浑浑噩噩,好像尽在听他人摆布,到疾病掩然而至的时候,却手忙脚,急着要给自己选好外、后。
这白驹过隙的一辈,实在是太狭隘了。只有那无人知晓的后世界,才能让人着得挪不开睛。
大汉人的生死观,说穿了也就两行字:事生犹如事死,事死犹如事生。
他全心全意地沉迷在金玉里,不理政,不,不营造,就是敦促着百工巧匠,一批批全国级的来。哪怕为此被官员劝着谏着哭着骂着,他也不开杀戒,甚至不作反驳。
穿着斩缞服走广场的时候,其实刘贺看见了百官,看见了龚遂,也看见了王吉。王吉拜在那里,看那姿势,就知他想说什么:
有什么关系呢?
在这十多年里,用正当律法也罢,用轻狂不讲理的方法也罢,那些曾经夺走他父亲明的人,都已经被理净了。
到最后,他们都不知真实的原因——甚至有人只觉得,这大王,真是个疯。
此等好事,他可等不及了。
简单来说,生前死后的世界都是相似的,你带得了多少东西去,在那边就能生活得多好。带的东西能跨越百代千秋,那三魂七魄就能打败时间。
刘贺还不到五岁,生来就一残畸,由女搀着,站门外,看那满室繁华就像一堵不可越的墙,将父亲拦在里边。
有时候,他却觉得自己和刘髆为一:在他前,又何尝不是只有两件大事?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